追根思源 吃水不忘挖井人
1949年解放前,中国没有电焊机制造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电焊机行业第一家电焊机专业厂。1954年下半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从北京电器工业研究所上海分所内抽调叶仰尧等四人筹建电焊机研究小组。经过一年多紧张地筹备,1955年11月,经一机部批准,在上海电器研究所内组建了电焊机研究小组,专业从事焊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研究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对苏联样机进行研究消化和测绘试制,属于学习仿制阶段。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电焊机设备专业研究机构。
1958年5月,电焊机研究小组改名为一机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电焊机研究室。这一时期,研究方法已经从单纯的测绘仿制逐步走向自行研究设计。这时期共进行研究课题24项,获得成果21项。成果中有我国第一台CO2气体保护焊机、硒整流焊机、硅整流焊机、钨极脉冲氩弧焊机、管板自动氩弧焊机、多用电渣焊机、储能电焊机等,这些焊机均属国内首创。
1964年,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布局进行大调整,将部分重要的企事业单位搬迁到三线,大规模的三线(战略后方)建设开始进行。
1965年8月9日,一机部下达(65)机密七字1345号文,明确电焊机研究室内迁成都后定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电焊机研究室”,直属第一机械工业部,人员编制和经费按事业单位办理,研究室建立了以濮耀先为主任、叶仰尧、沈春树为副主任的领导班子。
其主要任务是:
1、负责研究本专业的技术政策和品种发展规划;
2、负责编制产品系列型谱及品种发展规划;
3、解决本行业生产技术上的关键技术问题;
4、负责本行业技术情报、标准化、系列化工作和测绘工作;
5、为成都电焊机厂进行产品设计试制工作。
从电焊机研究小组的成立到电焊机研究室内迁,整整经历了十年时间。研究室已逐步摸索出一套科研工作的方法,渐渐摆脱了单纯依靠测绘和仿制,基本能自力更生地进行独立设计,已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1965年8月9日,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后来被确定为成都电焊机研究的建所纪念日。
1971年《电焊机》杂志创刊。
随着电焊机行业的发展以及研究室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72年12月,一机部批复同意将“一机部电焊机研究室”改名为“成都电焊机研究所”。